上半年,京津冀三地持续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,生产需求逐步恢复,新兴动能培育壮大,协同发展稳步推进,区域经济呈现稳定恢复、稳中向好态势。
一、经济运行稳步恢复,社会民生保障有力
上半年,京津冀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.5万亿元。其中北京、天津、河北分别为19228.0亿元、7309.3亿元和18739.3亿元,按可比价格计算,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13.4%、11.4%和9.9%,与2019年同期相比,两年平均分别增长4.8%、3.5%和4.6%,比1季度均有所提高。
生产继续好转。北京、天津、河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41.4%、17.3%和8.7%,两年平均分别增长16.7%、5.2%和4.7%。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0.1%、9.2%和12.3%,两年平均分别增长3.3%、3.3%和5.3%,部分受疫情冲击较大的行业均有不同程度好转。
需求逐步恢复。北京固定资产投资(不含农户)同比增长9.2%,两年平均增长3.7%,新基建投资、高技术制造业投资保持较快增长;天津固定资产投资(不含农户)同比增长6.2%,两年平均增长1.0%,制造业投资增势较好;河北固定资产投资(不含农户)同比增长0.4%,两年平均增长0.6%,服务业投资发挥支撑作用。三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继续保持两位数,北京、河北两年平均分别增长0.6%和3.4%,天津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两年平均增长1.5%,已恢复到疫情前规模。三地通讯器材类、金银珠宝类等升级类商品消费需求持续释放。
民生持续改善。从就业看,调查显示,北京上半年有用工需求的企业接近8成,已恢复至2019年同期调查水平;天津新增就业20.7万人,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59.0%;河北城镇新增就业51.7万人,比上年同期增加7.8万人。从居民收入看,北京、天津、河北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名义增长10.3%、11.6%和11.5%。
二、新兴动能增势良好,市场活力持续提升
(一)新动能催生新供给新需求
新产业引领发展。上半年,北京高技术制造业、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.3倍和1.1倍,对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均超8成(二者有交叉,下同);天津高技术制造业、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24.4%和23.0%,均快于规上工业平均水平,占比稳步提升;河北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9.2%,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同比提高1.9个百分点,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中,生物化学农药及微生物农药制造、显示器件制造、城市轨道交通设备制造等领域增幅均在30%以上。
高端产品生产快速增长。上半年,北京工业机器人、集成电路产量同比分别增长79.1%和32.0%;天津新能源汽车、集成电路产量分别增长1.6倍和67.6%;河北太阳能电池、集成电路产量分别增长34.3%和1.2倍。
网上零售显现活力。北京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、住宿餐饮业实现网上零售额比上年同期增长24.6%,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33.4%,同比提高1.6个百分点;天津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2.1%,两年平均增长12.2%;河北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36.1%,高于全国12.9个百分点。
(二)市场主体发展向好激发内生动力
企业效益持续改善。上半年,京津冀三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分别增长2.0倍、96.1%和80.6%,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(66.9%),两年平均分别增长72.1%、12.4%和20.9%;营业收入利润率同比分别提高6.8个、2.5个和1.7个百分点。京津冀三地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22.3%、29.9%和15.6%,两年平均分别增长8.6%、5.9%和12.6%。
新设企业较快增长。上半年北京新设企业11.6万户,同比增长63.4%,两年平均增长12.5%,其中科技型企业占比超4成;天津新增市场主体同比增长18.7%,基本为民营主体;河北6月末全省法人单位150.0万个,同比增长10.2%,增速比3月末加快0.4个百分点,延续上年以来逐季加快的增长态势。
三、区域协作不断加强,“两翼”建设稳步推进
(一)跨区域产业协作和创新联系日益增强
京津冀三地坚持优势互补,持续增强产业对接协作。上半年,京津转入河北单位2417个,其中法人单位1461个。北京、河北企业在津投资到位额768.6亿元,占天津全部引进内资的比重超过4成。北京科技创新资源对津冀辐射带动作用明显。上半年,天津滨海-中关村科技园新增注册企业391家,其中北京企业占比超过3成。北京输出津冀技术合同2232项,成交额178.8亿元,同比增长1.7倍,占输出外省市技术成交额的比重同比提高3.6个百分点。
(二)“两翼”加快建设发挥重要承接作用
上半年,北京城市副中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47.1亿元,同比增长9.0%,两年平均增长4.1%。行政办公区二期